文章导读
每年秋季,是职评教师忙碌的季节,翘首盼望今年到底分了几个指标,心急如焚的参加量化考核,再经历揪心无比的民主测评环节,各种表格才铺天盖地的到手,整理材料到手软。当自己回过来神后,周围总有吃瓜观众的好意提醒:“亲,你找关系、打招呼了吗?”不禁
每年秋季,是职评教师忙碌的季节,翘首盼望今年到底分了几个指标,心急如焚的参加量化考核,再经历揪心无比的民主测评环节,各种表格才铺天盖地的到手,整理材料到手软。当自己回过来神后,周围总有吃瓜观众的好意提醒:“亲,你找关系、打招呼了吗?”不禁吓出一身冷汗,是啊!自己好不容易靠努力争取到手的指标,到底有没有十足的把握? 1.评委来自哪里?我可能认识吗? 以河南省为例,不断建立健全中小学教师专家库。一是严格标准。专家库成员要思想正派、办事公道,是本学科领域社会和业内公认的学术技术带头人,聘任本专业高级职称3年以上,45岁以下优秀中青年专家超过三分之一。二是规范抽取。按照专业所需人数的3倍随机抽取,人员上严格保密,不能泄露。
三是实行动态管理。成员每年调整一次,调整量为上年度的三分之一以上,每个专家成员一般不连续超过3次。四是异地评审。从2018年起,由各省辖市人社部门根据评审专业和申报人数所需专家自主委托至少2个省辖市进行随机抽取,各地之间协调解决,对评审评委实行诚信档案库。评委都是来自异地,你想想你认识吗? 2.讲课答辩环节将更加透明 据笔者的研究发现,2017年河南省某市中级职称不通过的人员,62%的人讲课答辩不合格,0.16%的人优质课不符合要求且讲课答辩不优秀,0.1%的人讲课答辩成绩后15%且不符合过渡条件,0.09%的人表彰不符合要求,0.02%的人破格且讲课答辩不优秀,看明白了吗?一般自下而上评上来的,各项硬件条件都符合,关键是讲课答辩环节,如果大意将失荆州。
从今年起,河南省很多地区的中级职称将下放到县区,在自己家门口就可以评审讲课答辩了。讲课答辩成绩须达到合格(60分)以上,不人为设置淘汰率,不限制通过率,成绩按农村和城市学校教师分别排序、分别比较。另外,各个面试考场都设有录像机,申报教师及评委的一举一动将尽收眼底,全程录像,讲课答辩环节将更加公开、公平、透明。 3.掌握核心竞争力才是取胜的关键 过去,受社会风气的影响,教师职称评审中存在找关系、打招呼的现象,干扰了职称评审工作的进行,无形中给其他评审教师造成了一定的压力。现在评委流动,“找不到人”,不人为设置淘汰率,“不用找人”,只要你讲课答辩效果比较好,符合评价标准要求,一般都会顺利通过,不要产生恐慌心理。
办理论文发表:焦头烂额的教师职称评审环节,找关系、打招呼到底从2018年起,不通过人员将公示原因,使评审结果更加公开。而对于讲课答辩效果较好的人员(达到同类人员的前80%),讲课答辩成绩2年内有效,在下一年度参加评审时不需再参加讲课答辩。
办理论文发表:焦头烂额的教师职称评审环节,找关系、打招呼到底笔者道听途说,有人趁着教师职称评审“浑水摸鱼”:收人好处,如果通过就算帮忙了,如果不过,再退钱。其实,你想过不过都是50%的几率,讲课非常棒,专业知识掌握得扎实,评审证书条件比较高,这些才是教师核心竞争力,才是职称评审取胜的关键。 你认为职称评审需要找关系、打招呼吗?在评论区谈谈你的想法,让更多的人参与讨论。关注我可以查看更多有关教师职称评审要求、材料整理、填表、讲课答辩文章。 95%的人还看了: 10月24日,本次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分组审议高等教育法执法检查报告时,委员蔡建议,“立即纠正大学发展中的一个错误导向,取消对研究生甚至本科生
发表论文的规定,这是一个不恰当的规定”。 规定研究生必须在求学期间(在规定期刊)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才能进行毕业论文答辩,要求本科生必须撰写毕业论文,把
发表论文作为本科生评奖学金、获得研究生推免资格的重要指标,这是当前我国高校的普遍做法。但也一直存在争议,近年来,一直有专家呼吁取消研究生求学期间必须发表论文的规定,以及取消本科生毕业论文,但最终都不了了之。问题在于,这不是一取了之的问题,取消对研究生和本科生发表论文的规定,涉及到对高等学校的整体办学评价改革,如果没够对整体办学评价的改革,这些规定取消不了,即便取消,必定会出现新的问题。 取消要求研究生、本科生发表论文的规定,面临两方面现实阻力。其一,在读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发表的论文,占高校发表论文很大比重,取消研究生必须发表论文的规定,必然会影响高校的论文产出,进而影响高校的排名。
办理论文发表:焦头烂额的教师职称评审环节,找关系、打招呼到底事实上,我国高校之所以要求研究生(先是要求博士生,再要求硕士生)必须发表论文,才能进行毕业答辩,就有提高学校论文产出的考量。正是在这样的考核要求下,我国高校发表论文数飙升。尽管面临很多论文是“垃圾论文”的质疑,但是,高校得到了排名提高的办学政绩,要取消对研究生发表论文的规定,需要面对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果
论文发表数量减少,学校排名下降怎么办?我国社会舆论会接受这一结果吗? 其二,我国高校是把撰写、发表论文作为对研究生和本科生培养进行质量把关的重要环节的,考虑到老师平时对学生要求不严,统一要求撰写、发表论文,好歹可以让学生花时间做一些研究,如果取消撰写、发表论文的要求,培养质量就可能进一步降低,尤其是取消本科毕业论文,假如毕业论文都不写了,舆论普遍担心本科教育质量更得不到保障。因此,取消撰写、发表论文的规定,必须加强对学生培养的过程管理和过程评价,但要让教师加强过程管理和评价,就得花更多精力投入教育教学,这也就回到前一个问题,高校不能再把发表论文数量作为最重要的办学政绩,要改革对教师的考核、评价,引导教师投入教育教学。
办理论文发表:焦头烂额的教师职称评审环节,找关系、打招呼到底 归根到底,目前对研究生、本科生的发表论文规定,源于以论文为主导的办学评价体系。如果要取消这一规定,也就必须从源头上改革这一办学评价体系。然而,改革这一评价体系,破除教师考核评价与人才培养中的唯论文论,又面临建立新的评价体系的现实考验。首先,不以发表论文数量考核教师,怎么建立全面评价教师教育能力、学术能力、教育贡献、学术贡献的新体系?这要求推进专业同行评价,因为只有专同行评价,在评价时,才能坚持教育标准和学术标准,但目前,行政评价与舆论评价的力量,远大于专业评价。 其次,不以发表论文要求学生,怎么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过程评价?当前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结果评价,看一次考试的成绩,算发表论文的数量,这种评价简单、直观,但并不适合复杂的人才培养过程,会促使学生急功近利,而难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过程评价,则有教师更强的主观因素,而我国社会对带有主观因素的评价,认可度并不高。像本科评优,把发表论文作为一项重要指标,就是以这种硬指标凸显评价的公正性。 我国研究生教育实行导师制,导师制的要义是用导师的教育声誉与学术声誉,保障培养质量。对研究生提出发表论文的要求,才能毕业答辩,一定程度上说,是对导师的不信任,当然,这也进一步让导师不重视对学生的平时指导,因为已经有统一的论文要求放在那里。事实上,不少导师都对发表论文的规定不满,但取消
论文发表要求,导师必须以严格的过程管理与过程评价,回应社会,把培养学生的事交给导师,他们完全可以做得很好。这同样需要大学办学管理与评价改革,把教育事务和学术事务的管理、评价权交给教授,让学校回归育人,实现教育家办学。 。
Tag:
论文(2532)评价(75)
点此返回栏目查看更多>>>论文写作发表技巧